内容简介
全面抗战开始以后,大公报便有了鲜明的言论方针。所谓言论方针,并无明文规定,只体现在社论和版面上。具体地说,就是坚持抗战,反对妥协投降,对内则宣传“国家中心论”。1937年,“七七”事变和“八一三”事变相继发生,大公报天津版和上海版即发表社论(当时称为社评,直到全国解放),明确提出拥护抗战。其后天津和上海相继沦陷,大公报被迫停刊,创办香港版和汉口版。1938年10月武汉沦陷,汉口版迁往重庆。1941年3月又创办桂林版。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寇占领香港,香港大公报停刊。1944年12月桂林沦陷,桂林版停刊。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时,大公报只剩下重庆一版。八年之间,颠沛流离,天津、上海、汉口、香港、桂林等地资产全部抛弃,只剩下很少的几个人,坚持办报,从言论到新闻报道,都围绕一个中心,就是宣传抗日。社论是大公报的特色之一,在八年抗战期间,掌握社论的入主要是张季鸾、王芸生,他们先后主持汉口版和重庆版。南京失陷以后,汉口曾一度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军政中心,后来国民党政府长期驻在重庆,因此汉口大公报和重庆大公报的社论为各方所注目,影响最大。
大公报的社论主张坚决抗战,并不只是张季鸾、王芸生个人的政治主张,实亦代表大公报全体员工的政治立场。因为在强敌压境的局势下,凡是中国人,除极少数汉奸、卖国贼以外,无不主张抗战。我自1940年3月进重庆大公报,直到抗战胜利,为时五年半。就我所看到的,除桂林大公报编辑主任蒋荫恩离开大公报赴成都的燕京大学教书外,未见一个编辑记者因为不同意大公报的言论方针而离开大公报;蒋荫恩的去职是他的个人志趣问题,不是不同意大公报的言论方针。